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杭州市环境集团隶属于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其前身为1991年成立的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2010年9月转型成立环境集团。集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以城乡固废治理为中心的环境综合服务商的发展定位,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环境基础设施体系的进程中,勇于担当主力军,打造市域固废清运处置一体化。集团业务范围涵盖垃圾清洁直运、高效转运、易腐垃圾处理、垃圾焚烧、危废处理、生态填埋、垃圾渗滤液处理、沼气发电、园区建设等,是一家固废处置全产业链、全品类企业。截至2021年底,集团总资产105.03亿元,旗下单位21家,从业人员2500余人,2021年营业收入13.31亿元。

  构建清洁直运“杭州模式”,打造城市金名片。2009年开始,集团在全国首创城市生活垃圾清洁直运,做到“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外露、垃圾不抛洒”,构建垃圾集疏运一体化格局。2010年开始,按照“按类收集、按色收运、专车专运”原则,从标志识别,绿桶绿车、黄桶黄车,到绿桶绿车、灰桶灰车,在国内率先实现车身标识明显的标准化垃圾分类收运系统。2020开始,建设5个大型转运减量综合体,助力杭州垃圾运输从多点转运到清洁直运再到清洁直运+高效转运的跨越,打造更密闭、更清洁、更高效、更匹配的收运模式,在美丽之窗建设中,擦亮清洁直运金名片。截至目前,集团拥有各类垃圾清运车辆684辆,大型转运车82辆,大型减量综合体5座(设计转运7100吨/日),每日清运垃圾+转运生产垃圾约9800吨。

  筹建运营固废处置基础设施,破解处置能力短板。1991年开始筹建并运营了全国首座符合建设部卫生填埋技术标准的山谷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全国首个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项目、全国首个大型非膜法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全国首座垃圾堆体上的生态公园,打造了卫生填埋的行业标杆、填补了垃圾沼气利用和渗滤液非膜法处理的行业空白、呈现了全国示范性的生态修复案例,引领了垃圾填埋处置的时代,一座天子岭,半部填埋史。

  2010年起,积极落实杭州市委市政府垃圾分类工作要求,建成全国首个规模化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深耕易腐垃圾处理领域数十载,通过持续研发、技术集成和迭代,十年磨一剑,建成并运营易腐垃圾项目7个,总规模为2270吨/日,形成了工艺更集成、处理更协同、运营更高效、管理更标准的易腐垃圾(餐厨、厨余)高效协同处理技术,为实现分类处置和分类利用奠定基础。

  2018年启动临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建成并运行处理规模居“亚洲第二、全省第一”的杭州临江环境能源(5200吨/日垃圾焚烧)、华东地区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危废处置项目杭州市第三固废处置中心(13万吨/年医废、危废处置)、炉渣资源化利用、刚性填埋场等项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临江园区模式在全市固废处置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涉疫垃圾清运和处置的“杭州模式”,补齐城市基础功能空白。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集团承担全市涉疫垃圾收运和处置工作,守住疫情防控的“最后防线”。集团严格落实“专人、专车”前端清运和“专用区域、专线处置”末端处置的“四专”规范,并以“四个最严”标准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涉疫垃圾清运和处置的“杭州模式”。获得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省生态环境厅等领导的高度肯定。目前集团正在建设涉疫垃圾清运处置平台,实现前端、中端、末端三方联动,实时掌握涉疫垃圾产生、运输、处置情况,实现政企平台共建、数据共享、资源互补,为全市域全面统一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集团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和实践生活垃圾处置变革,打造研究城市发展史的最佳样本,先后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际固废协会(ISWA)公众沟通奖、“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生态环保部宣传教育培训教学实践基地”等奖项,员工队伍中涌现出以“全国劳模”缪文根、陈腊英,“最美杭州人”朱国栋为代表的环境铁军。“十四五”期间,集团将坚定“以城乡固废治理为中心的环境综合服务商”发展定位,围绕两条管理主线,构建两个全过程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四项管理、四项分析、四份报表”,对照“七个强企”、“九个坚持”,勤俭兴企、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科技创新、追求卓越,实现“133”战略目标,打造机制灵活、决策高效、技术领先、人才聚集、面向市场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打造全球首个负碳环保能源工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典范。